古寨村坐落在省道汾屯公路
(汾阳到屯留)的南侧,
村子依山而建,周边有三条河环绕,
在村西汇合*凤河,最后流入汾河。
所以,古寨村是晋东南地区唯一的汾河流域区,
是受汾河流域文化、沁河流域文化双重影响的古村。
从建村到如今,古寨村合理利用自然环境,
营造了宜居的聚居院落,
使一个小小山村发展为商贾密集、
名冠全县的大村庄。
依山势绵延一公里的明清院落,
集中体现了明清时期的人与自然、
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和谐有机的整体环境。
蜿蜒曲折龙形地层叠错落窑洞群
记者一行沿着省道一路向北,在终点看到了一个气派的双层仿古重檐门楼,上面的“古寨”两个大字提示我们,古寨村到了。可是,抬眼向村里看去,一片新建筑映入眼帘,完全是现代农村的模样,资料里介绍的传统村落又在哪里呢?
前来迎接我们的村支部书记孙振武和村委主任孙统计为我们揭晓了谜团——老院子都在后面山坡上。听他们的口音,明显像平遥、介休一带。在他们的带领下,记者一行向北沿坡而上,十几米后,一大片青砖灰瓦古香古色的窑洞民居呈现在眼前。
古树、古井、古磨盘点缀其间,窑洞房屋层层叠叠错落分布在一个狭长的弯曲山坡上。漫长岁月的浸染,古民居和脚下的山融成了一体,一座座窑洞院落仿佛从山体上自然长出来的一样,古韵盎然。
古寨村和其他古村落一样,
选址也是背山面水。北面的山叫北山,
村里的民居就沿着山坡高低错落地兴建起来,
村子的形状是个南北窄、东西长的长条形,
所以,古寨村原来的名字就叫长形村。
明初时,山上有虎出没伤人,村民们
修筑寨墙,开辟堡门,遂改名为古寨村。
“
古寨村和记者走访的其他传统村落有几个显著的不同点,一是古寨村是个完整的防御性村落,有寨墙、有堡门;二是古寨村现存的古民居成片集中,完整度高;三是古民居建筑结合了晋中民居和晋东南民居的特点,杂糅了农耕文化和晋商文化,以砖碹窑洞、下窑上房为主,而且正面加装木结构房檐,东西厢房为单坡砖瓦房。整个古寨村呈狭长形,在传统风水学上像龙形,龙头朝西,龙尾向东。加之古寨村前后是山,北南西三面还有河环绕,自然环境优美,交通发达,地域开阔,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风水宝地。
房屋参差错落,街巷隐藏其间。尽管有村干部领路,我们还是感觉像进入了一座庞大的迷宫,无论上坡下坡,左转右转,触目皆是青砖灰瓦围起来的一院一院古民居,仿佛走进历史的烟云,要迷失在这片古老的村寨中。
”城堡寨墙保安全天地坛中藏良心
在有寨墙之前,古寨村就是一个*事战略要地,因为它地处太原盆地和上*盆地的交接处,是沁源通往平遥、太原的必经之地,也是潞商北上南下的交通节点。在历史上,隋朝末年,李世民率领的唐*和窦建德率领的夏*,在此进行过激烈战斗。在解放战争中,晋冀鲁豫野战*第4纵队陈赓、谢富治的*治部、后勤部,曾长期驻扎古寨村。汾孝战役后,在古寨村还召开过万人祝捷大会……
古宅人安居寨堡里,乐享恬静的田园生活。村民们朴实善良、乐善好施,能够集中展现这种品格的地方就在一个叫做“地坛”的地方。
“
有地坛就有天坛,它们是一组建筑,相对而建,中间隔着几十米宽的五道爷广场。应该和北京的天坛、地坛功能一样,都是古代祭祀天地的所在。
天地坛位于龙天庙的西侧,
村子南面的入口处。
村民们叫它天地阁、天地爷楼,
下面是两孔窑洞,上面建造三间阁楼,
供奉天地神。地坛在对面,
形制相同,但比天坛低很多,
因为一层窑洞有半截在地底下,
二层则是戏台。地坛下的两孔窑洞很宽敞,
能住多人,从古到今一直是供乞丐、
逃荒者使用的。乐善好施的村民们经常给
住在这里的人送饭送衣,常年不断。
所以说,地坛不仅仅是酬神祭祀的地方,还是安放古寨人良心、传递古寨人善良的地方。遗憾的是,现在天坛保存完好,地坛则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拆除,只留残痕了。
”批檐窑洞四合院能工巧匠十字拱
古寨村的古民居建筑高度密集,集中在北山的半山坡上,其间极少夹杂现代民居,整体风貌统一,看上去古意盎然。这是一件难得的幸事。
新旧民居之间没有丝毫过渡,
突然间,仿佛跨过一道无形的时间帷幕,
我们就置身于明清时代,犹如时空穿越一般,
一条条窄小的石板路,
带着我们的脚步逐渐走入历史的深处。
“
走进去,触摸那一院院古老的民居院落,
才发现,古寨村的民居院落和
以往看到的古民居有很大的不同。
大多数的三合院或四合院都是窑洞
和平房结合的窑楼院,
窑洞是青砖平地起券碹窑为主,
窑口青砖装饰,
门窗是传统的隔扇门窗,
窗棂图案精美别致。
这里的窑洞不论是三孔还是五孔,都有很高的台阶,窑洞正面都加装木结构批檐,犹如普通房屋的出檐,从窑顶往前伸出一米有余,下面木柱支撑,木柱下端立在雕刻精美的石柱础上,整体看起来非常气派。尤其是好多富裕人家在窑洞顶上还另外盖起砖木结构的前廊式房屋,成为下窑上房的窑楼院。
与之配套的东西厢房则以平房为主,但同样是带有前廊的,门窗口也特意做成拱券形,不看房顶的话,会误以为都是窑洞。窑洞加平房的院落,再加上门楼、门窗、柱间雀替等处装饰的砖木石雕,展示了昔日的兴盛与繁华,这种格局与相邻的灵石县王家大院的部分院落非常像。
”“
最特殊的是,这里有两家的碹窑和平常的单筒形券洞不同,是罕见的十字交叉拱券。常见的三孔窑洞中,中间的是主窑洞,和两边窑洞通过在侧面挖一个小的拱洞而相连。而这两户通往两边窑洞的却是和主窑洞等宽、等高的券洞。
左右两个券洞和主窑洞相交的顶部,
呈十字交叉型。
仰头看去,交叉处的棱线朝四个方向辐射,
划出了四条优美的弧线,
分隔出的区域恰如四瓣花瓣,
盛开在窑洞顶部。
这种窑洞构建方法,较之单筒形窑洞具有更宽大的空间、更好的采光,而且具有更科学的力学结构,是拱券技术的一大进步。别看它藏在乡野之间的民居里,但一样具有建筑艺术的美感,不亚于西方教堂里那些高大复杂的拱券结构。它一方面有着浓浓的乡土味道,另一方面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建筑智慧,堪称上*地区窑洞民居的活化石。
”砖雕门楼比精致民国风味山区藏
远观古寨村,你会被成片集中的窑楼院所震撼,可是当你走近去细观时,则会被那家家户户精美的砖雕门楼所吸引,那种种精雕细琢的图案和组合,壮观中透着细腻,气派中蕴含灵动,仿佛妙龄女子那精致的妆容,更像戏曲小生俊美的扮相,洋溢着院落主人对家宅的自豪感,散发着浓浓的生活热情和审美意味。
“
这种门楼属于墙垣式,根据地形地势设置,一般设置在三合院的南墙中间,或者东南角、西南角。由于在古代,门楼往往代表了房屋建筑的等级和规格,所以它成为古人刻意营建的建筑形式。它的下部为门,上部高出院墙很多,为多层仿木结构砖雕。每层的砖雕图案都不一样,卷草、蝙蝠、走兽、斗拱,加上各种繁复的纹路,每层的图案雕工都十分精细,纹路舒展大方,动植物栩栩如生,虽历经数百年风雨,依然清晰可辨,仅从雕工技艺而言,精美程度不亚于王家大院的砖雕工艺。
在保存完好的30座古民居院落里,
这样风格的门楼有六七座,粗看很相似,
细看则各有各的精巧,
虽然上半部都是多层仿木结构砖雕,
但层数不同、图案有别,
组合方式各有千秋,
最终展现出来的效果更是风情万种。
宏大气派的门楼出现在俗称生意院的古院落里。这是一座建于清早期的四合窑院,当时是做当铺生意,整体保存完好,门楼建在倒座南房中部。南房有五间,中间三间缩进成廊房,四根粗大的廊柱撑起横梁。正中间是大门,门上的匾额题写“安敦”两个雄浑的大字,两侧墙面上开圆形漏窗,猛一看,这么气派的大门倒像是一座庙宇的门楼。
”步步高升富商宅双层窑洞绣楼院
值得介绍的是位于“城里”北侧的旗杆院。此院是简单的二进四合院,建于清康熙年间,门楼朝西,前院狭长,二门开在倒座南房正中,门上有匾额题字为“锡纯嘏”,其意为天赐大福。正对二门有一临街砖雕影壁,二门前左右有两个方形石制旗杆底座,所以村民俗称它为旗杆院。旗杆院最大的特点就是宽大,占地多平方米。
正房为典型的五孔下窑上房窑楼院,二楼还是中间高两边低的前廊式房屋样式;院子特别宽大,天井处约有平方米,仿佛一个小广场。整体院子建筑风貌保存完整,带有晋西地区的建筑风格,称得上大气二字。
“
层层抬高的晋商张卿光大院。张卿光是清康熙年间的富商,来古寨村修建了这所前后三院的窑院。
大院位于村子西北,随地势逐渐抬高,形成了一院比一院高的格局,寓意步步高升。后几易其主,现分为三家,一家一院。每院由正房三孔窑洞加东西厢房组成,窑洞宽大,带批檐,檐柱、额枋等装饰精美木雕,还布满彩绘,看起来精美气派。东西厢房房顶都是单坡向内倾斜,隐含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含义,这一点和乔家大院颇像。
实际上,第一院和第三院都是前后两进的院子,从南到北纵向排列,总长度有70多米,层层升高,从高处看去,壮观气派,昔日富商财力由此可见一斑。
”
最后要介绍的是绣楼院。它也是清康熙年间的二进院落,长有35米,位于村子东北部,整体格局尚存,但保存完好的只有三间正房了。就是这三孔窑洞成为全村窑楼建筑的精品。
首先是和其它下窑上房不同,它是高大的窑洞用梁柱、木板分割成上下两层,这是全村唯一的构造;其次两层檐廊一体构建,二楼有木制栏板,上部斗拱、雀替以及彩绘一应俱全。
一楼柱子间没有雀替却有少见的壸门形制,仿佛一圈波纹门套,嵌在前廊柱间。它的隔扇门窗窗棂图案组合也多且精美,有十字如意、一码三箭、网格、直棂等,各有各的美好寓意,精细之中也藏着曾经的高雅与奢华。
老宅无言,街巷有痕,
留下的不仅仅是建筑遗存,
还有那些藏在建筑里的
*治、经济、文化、风俗的密码,
更有那现代都市生活中牵动人心的乡愁。
领导说了!您点zan一个,
生活妹的工资就涨1毛!
更多精彩,沁源人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