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白癜风医院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0155402153973420&wfr=spider&for=pc我们在广州吃到一家埃塞俄比亚餐厅,放眼全国都很罕见:
害,广州就是这样一个神奇的地方。
客观上来说,广州的餐饮环境对外来菜系并不友善,岭南人独树一帜的饮食审美,是粤菜餐厅坚不可摧的护城河。
不过与此同时,广州又是一个贸易极度兴盛城市。这里有国内乃至全球最发达的小商品市场,吸引了大量外国人前来淘金。所以你能在这座城市里,找到各种各样伴随而来的有趣食物。
推荐这家埃塞餐厅,我们有两个理由:
首先,埃塞菜是真的有趣,也真的猎奇。
随着餐饮行业这些年的发展,很多曾经觉得非常小众的菜系,逐渐都变得寻常了起来,神秘感也在快速消失。
但“东非料理”可属实处于大多数人的认知盲区,而且非常硬核,来这吃顿饭,会有那种久违了的“探秘未知”的激动。
其次是真的正宗:
这家店的老板是埃塞人,厨师是埃塞人,顾客也基本都是埃塞人,主要食材和器具也是从埃塞带来的。
所以你能在这吃到绝对正宗的埃塞菜肴,不存在货不对版的尴尬,而且用餐的体验非常沉浸——
除了用支付宝埋单的那一刻,整顿饭吃下来根本意识不到自己人在国内。
据邻桌的食客说,埃塞的驻华大使也会时不时来这儿吃一顿,足以证明出品水准非常靠谱
。
正式开动之前,
简单补充一波关于埃塞菜背景知识:
埃塞俄比亚地处亚非交界线上,有自己独特的物产,而且自古以来的贸易活动就非常频繁,历史上还经受了很多战争。
所以经过多次的饮食文化融合,这里发展出了一套有趣且特别的饮食体系。
埃塞菜的饮食结构比较简单,主食的选项只有一种,叫做“英吉拉”(injera)。这是一种牛肚状的(也有人说像抹布
)、吃起来有点微酸的饼:
英吉拉是埃塞人一日三餐都离不开的食物,对于他们的意义,大概比米饭之于华人还要高。
和它一起上桌的,是各种咖喱状的配菜(wat)——富含油脂、淀粉和各种香料,这...想不好吃都不容易啊...
来吧,点菜
:
埃塞俄比亚,
手抓饼的祖国:
埃塞人用餐的套路非常固定,所以点菜时只需要点配菜就好,主食会随单附送。
菜单中的一页,这是“阿姆哈拉语”
上菜的方式也很有意思,配菜“wat”要坐在英吉拉上面被端上桌,像一张等待现场拼配的披萨。
把它们像浇头一样倒在饼上,就可以开动啦~
埃塞菜的打开方式,简单纯粹且十分硬核,不用任何餐具——直,接,上,手!
没有筷子和刀叉,突然回归原始的瞬间让人觉得无所适从
,老板亲自来演示了正确吃法:
出于对传统的尊重,吃埃塞菜最好要用右手
把英吉拉撕下一个小角,大概是比一个ok手势就能拿住的尺寸,卷起一点点酱汁塞进嘴里。
三千多年以来,埃塞人一直保持着这种传统的饮食方式,大概是全世界最古老的卷饼手抓饼了...
“大饼卷一切”的英吉拉
这是我有史以来吃过触感最柔软的饼,撕开的感觉甚至有点像豆制品。它的原料不是小麦,而是一种被称为“苔麸”(teff)的谷物。
teff的学名叫“埃塞俄比亚画眉草”,和小麦比起来,它的蛋白和纤维含量高,脂肪和糖分含量低,还富含铁和钙元素——据说埃塞人骨折之后痊愈都要快一些,就是苔麸的功劳。
这种谷物产量不高,所以受埃塞*府保护,不让大规模出口,在全球大多数地方都不容易吃到。
制作英吉拉的工艺也并不复杂:先把苔麸粉加水发酵形成面糊,然后浇在一口烧热的平底锅上;
面糊里有大量因发酵产生的二氧化碳,受热后会从里面钻出来并留下气孔,赋予它牛肚般的奇特造型:
定型之后就完成啦,过程和摊煎饼基本一模一样。
因为经历了发酵,英吉拉吃起来会有明显的乳酸味,而且这种酸味在舌尖会抢占非常多的注意力。
英吉拉的酸味也是埃塞菜重要的味觉基调:受宗教的影响,埃塞人吃的最多的肉类是羊肉,而酸能很好地压住羊肉的腥膻。
浓香满满的各种炖菜
这是一道经典的羊肉配菜,名叫“derektibs”,做法是用洋葱和青红椒炒炸过的羊肉块。
微甜,吃起来无比接近中餐,和酸酸的英吉拉搭配起来,有种奇妙的碰撞感。
然而并不是每道配菜都像炒菜一样亲切,大多数的埃塞“wat”,形态如同咖喱:
我最喜欢的一种叫做“shiro”,香料炖鹰嘴豆泥:
质地好似芝麻糊,豆香非常厚重,淀粉含量很高,所以口感扎实绵密,能很轻松地挂在勺子上。
和它很像的一种叫做“misr”,香料炖红扁豆。
虽然都是豆类,但misr和shiro的调味不同。它的香气非常奇妙,吃起来有种...更浓郁的异域风情,有一点像咖喱版的浪味仙。
令人意外的是,这两道满足感爆棚的小菜,竟然是纯素的!如果有一天我要必须变成一个素食主义者,我就搬到埃塞俄比亚去:)
肉类配菜也同样好吃,比如“keywat”,埃塞最出名的一道炖肉。
切成小碎块的牛肉,用一种叫做“berbere”的调味料腌制起来——这是一种由小茴香、葫芦巴、罗勒、生姜、洋葱、大蒜(以及等等我没听懂的食材...),磨碎后组成的埃塞传统复合香料。
然后经过长时间炖煮,各路香气交汇融合进入肉汁,再浸到英吉拉的缝隙中,抓起一块来吃,真·香到舔手。
(哎,有句讲句,长着一颗中国胃,面对这么好吃的配菜,实在想拿来拌米饭啊!)
正餐之外,
可以来一杯最原始纯粹的埃塞咖啡
埃塞俄比亚是咖啡的故乡,在这家店里,你可以体验到这种饮料最原始的面貌。
没有各种fancy的现代器具,埃塞人喝咖啡的容器,是一种名叫“jebena”的传统长颈陶壶。
生咖啡豆现场炒熟
,店家还会把刚刚炒好的咖啡豆拿出来让客人闻香。老板告诉我,在埃塞的传统文化里,这是表达祝福的一种方式。
和我们平时在精品咖啡馆喝到的大多数中浅烘焙的埃塞咖啡豆不同,埃塞本地人喝的咖啡,往往烘焙很深而且浓度很高,前段酸度非常集中,甚至有点espresso的意思。
不过...大概不是所有人都喝得惯这么尖锐的味道,好在这一壶只要十块钱,哪怕喝不完,尝个新鲜也是有趣的。
最后,说两句题外话:
我们去这家店的时候刚刚过了午饭时间,客人不多,就一边吃一边跟老板聊天,呆了一整个下午。
令人震惊的是,这半天里来店的每一位客人,老板竟然全都认识。
仅仅以旁观者的视角,我们也能非常明显地感知到,这家店对于他们的意义,远不止“一家餐厅”这么简单。
广州是埃塞人出国做生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地,很多人要在此久居。这样一个能吃到英吉拉的据点,就是他们连接自己与同胞和祖国的纽带。
所以每个进店的食客都显得格外放松,互相之间有种家人般的亲切感。
只要和他们聊聊天,就会发现埃塞人无一例外地热情友善,邻桌的客人还主动提出帮忙拍照。
这是这家餐厅的魅力。我想,这也是广州这座城市的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