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巴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武义这些600年以上的古村,有你家吗
TUhjnbcbe - 2023/6/18 22:01:00

自唐武则天设郡取名武义以来,历经年,武义以山川秀美,物华天宝吸引大量外籍迁居于此,形成今天武义数量众多的古村落。

以下是整理的《武义古村落代表名录》,一起来看!

郭洞村

所在地:武义县熟溪街道

建村年代:明末,至今余年

周边景点:清水湾温泉、璟园、莹石博物馆、温泉博物馆、三美赛车场

郭洞村怕是武义古村落中最“有名”的一个,有“江南第一风水村”的美誉。位于距浙江武义县城10公里的群山幽岭之间,因山环如郭、幽邃如洞而得名。“郭外风光古,洞中日月长”,这幅刻在郭洞村入口古城墙上的楹联,揭示了这个多年历史古村落的隐世美好。

郭洞地形独特,三面山环如障,犹如福地。这里原始森林里茂林修竹,有着大量珍贵名木古树,其中有一棵千年红豆杉,村边有一座龙山,海拔米,占地面积有多公顷,是浙中难得一见的原始森林。

郭洞文化中何氏宗祠最具有代表性。郭洞人不姓郭而姓何,何氏宗祠建于明代万历三十七年。门前三对旗杆,是封建时代为获得一定官职和功名的人竖立的。祠堂总面积平方米,规模宏伟,气象肃穆。

约5平方公里的景区内,层峦叠鄣,竹木苍翠,静雅宜人。郭洞古村旅游景点,是武义所辖的一处山村,有“江南第一风水村”的美誉。

曾有古人这样描绘郭洞:“郭外风光凌北斗,洞中锦秀映南山”,这里建筑风水格局构思巧妙,游客纷至沓来。村位于东西两山之间,依溪而建,溪水从村中穿流而过,处处可见青山绿树,可闻流水汩汩。村内明清古建筑比比皆是:古塔古祠,古桥古亭,古殿古宅,古井古树……

郭洞村历史悠久,先祖可追溯到宋朝宰相何执中。据说,何执中的后人仿学《内经图》营建的古村,村中桥梁水井无不按风水理论排布,极为讲究。“山环如郭,幽邃如洞”,是先人对这个村庄给予的深情。

郭洞老屋、古木很多,每一处都值得游人寻找。村边的山也是必须登的,透过百年老树的树枝看古老的村落,那是一种别样的幽深宁静。

俞源村

所在地:武义县余源乡

建村年代:明初,距今余年

周边景点:大红岩、寿仙谷、清风寨、骆驼九龙黑茶文化园

俞源村是中国民俗文化村,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区。村中明清古建筑达幢之多,超过有“中国第一古村”之称的江西乐安流坑村。

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奇异的布局,罕见的古建筑群和精致的木雕、砖雕,以及一个个不解之谜而吸引着国内外众多游客。据《俞氏宗谱》载,俞源村系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国师刘伯温按天体现象设计的村庄布局建造的,因此也叫太极星象村。

俞源村足以令人在一天之内纵横几百年的岁月长河,在咫尺触手的古建筑中遥想东隅已逝,桑榆未晚。村内古建筑精美独特、布局用料雕刻风采纷呈,花窗画栋正对着青山绿水,阴凉丛生,是夏日避世的清心之地。

俞源古建筑保存完整,以三合院、四合院为主。这些古建筑大部分建于清代,其中以上、下“万春堂”、裕后堂、高坐楼、精深楼、声远堂、青峰楼、前宅祖屋、俞氏宗祠等建筑最具特色,装饰考究,雕刻精美。

另外俞源还保存石拱桥两座,清代石板桥三座和明代古戏台一座,还有村口的洞主庙和古树。俞源素来重视教育,学风蔚然,文化氛围浓郁,历代人才辈出。

俞源村在明清时期出过进士,举人、秀才等人,现存俞源古诗百余首,宋濂、章溢、苏平仲、冯梦龙、凌蒙初等名家与俞源有着不解之缘,起源于明末清初的大型民间文化活动“擎台阁”流传至今。

山下鲍村

所在地:武义县大溪口乡

建村年代:清代雍正年间,至今约年

山下鲍村位于金华市武义县南部大溪口乡,山下鲍原有几户鲍姓居住,故称山下鲍,建造于清代雍正年间(-)。涂氏先祖涂国文从福建长汀来双溪水下农村,与山下鲍梁姓女子相识并入赘为婿,先居水下弄村,后转迁居山下鲍村,以种靛青等为业,繁衍成族。

山下鲍村依金溪两岸狭长的谷地而建,村落依山就势,四周群山环抱,山岭林木葱茏,植被情况良好。

这是一个既低调又高调的小山村。说它低调是因为它不算景区,平时压根没有多少游客,只是一座四面环山的小村庄。说他高调是因为它被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选作浙赣山区建筑代表,写入了《中国建筑史》一书当中。

山下鲍村有“江南阿房宫”之称。年,建筑大师梁思成和夫人林徽因,来到武义宣平考察陶村延福寺;年,梁思成出版《中国建筑史》,其中有一张浙赣山区民居代表图,文字注明为“浙江宣平武义山中民居”,经验证比对,这幅图就是武义县大溪口乡山下鲍村。

一条清澈的山溪,从群山峻岭之中,凌冽而出,而山下鲍村的古民居,隐藏在溪流的两岸,鳞次栉比,如美丽的图画。

传统民俗活动有“造火亮”“跳马灯”等。依金溪两岸狭长的谷地而建,村落依山就势,四周群山环抱,山岭林木葱茏。存各种历史建筑31处,其中清代建筑28处,民国建筑3处,以民居为主,以及祠堂、桥梁、庙宇、古井等。

山下鲍村是江南居民原生状态的代表,村庄存留着大量古代建筑,庙宇、石桥、祠堂、古井……极其古风。

山下鲍村不是景区,自然就不用门票,这里几乎没有游客。因为在建筑领域小有名气,便有一些摄影爱好者、写生来此,除此之外便都是当地居民了。乐于人文旅游的游客,不妨前来山下鲍村这里过一个清清静静的国庆假期。

华塘村

所在地:武义县柳城镇

建村年代:元代,至今多年

华塘村村落层峦环抱,溪流围绕似弓。村东岱石峰,峭拔似剑,直插云霄,旧为宣阳(宣平县)八景之一,名岱石流霞。

这里较为完好地保存了连片的古建筑民宅,其中建筑精美、雕梁画栋的清代古民居11处。古建筑内的天井,均以青石板或鹅卵石镶拼成精美图案,保留了典型的清代和民国时期建筑特色。

据《(民国)宣平县志》载:周围都是山,当中低,象一口塘,元朝叫坳塘。清朝末年,人口增多,改名为华塘。

华塘村历来注重文化教育。清末至民国时期,村内一批杰出人物,居家讲学,创办学校,推行新*,培养众多人才,被誉为历史文化村。

清同治、光绪年间,贡生陈以忠(~)居家设芸香草堂教学40余年。其次子、廪生陈逢庚(~)为父佐助执教后,慕名到陈家求学者更多。光绪十一年至三十二年(~)先后受业生多人,其中考取拔贡一人,廪生、庠生50多人。

在戊戌变法前后,陈以忠父子关心国事,常对学生进行时事启蒙,鼓励研讨时务,芸香草堂一时成为宣平进步青年的聚学之所。

清末民初宣平知识界知名人士陈鹤书、陈丹书、郑如璋、邹家箴、王锡三、俞师昌、周耀枢、邱兆麟、陈逢甘、曾懋修、潘文渊、陈逢时等都曾就读于此。

上坦村

所在地:武义县坦洪乡

建村年代:北宋,距今余年

上坦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村中姓氏以潘姓为主。据《坦川潘氏宗谱》记载,上坦村潘姓始祖潘渊于北宋熙宁年间(~)自丽水横塘丁川迁居至武义应和乡*顺里坦川(今上坦)。现存历史建筑34处,其中明代建筑3处,清代建筑19处,民国建筑12处。以民居为主,兼有店铺、桥梁、古井等。

上坦村所在地形似航船,村落沿坦溪两岸建设。村南三畈状似葫芦,大院后、望古亭、夫人殿屏成三处水口,环山辐辏,一水中流。自古有“东岭松涛”、“西山爽气”、“南崖萝月”、“北巘翠叠”、“虹桥卧波”、“碧潭桂影”、“坛溪澄练”、“兴岭晚钟”八景。

上坦村历史民居建筑现存最早修建年代是以明、清两代为主,形式主要为三合院或四合院。几乎所有历史建筑的院墙内外檐下均有墨绘壁画和题记。壁画内容为花草鱼虫、耕读渔樵、戏曲神话、祥禽瑞兽、亭榭楼台、山水风景、几何纹样等;题记则多为诗词短句等。

建筑的正台门上方内外一般都有吉祥或励志的墨题字迹。考究的院墙还用砖雕垒脊,檐下采用垂柱、花板等砖雕进行装饰,一些垒脊的砖雕上还残留有彩绘的痕迹。台门两侧勒脚采用石雕。

上坦村历代人才辈出,有明太常寺博士升两广总督的潘湘、清安徽主簿升建昌知县转升藩王侍讲的潘秉中等。特别是近现代,涌现出潘璜、潘漠华、潘絜兹、潘恺跃、潘昌候、潘兴旺等名人。

(本文由浙一条原创汇编,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文中资料和图片来源网络)

这些古村落有你家吗?或者是否还有其它古村落值得推荐?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1
查看完整版本: 武义这些600年以上的古村,有你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