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的味道
9月23日是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9月24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
两节相继,两节都有了不一样的味道。丰收,团圆,中国传统文化里两大绝美的意象就这样不经意地交融在了一起。
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带着淡淡的乡愁,带着怀古之思怀土之情出发了,他们走向乡村,走向田野,走向三晋大地的东南西北。他们用笔用镜头留住了软软秋阳下谷穗的倩影,留住了绵绵秋雨里瓜果的芬芳,留住了父老乡亲面庞上的容光,留住了这岁稔年丰天心满月。
大地丰收了,记者也丰收了。
大地收获了一个硕果累累的秋日,记者收获了一次滋养心灵的熏陶。
丰收的味道是什么?丰收的表情是什么?
从田野归来,我们仿佛找到了答案。
丰收,是山上的翠绿,是田里的金黄,是水里的欢跳。
丰收,是家里的笑语,是村里的欢声,是打谷场上的共话农桑。
丰收,是对年稼穑的回响,是对乡村振兴的注解,是对盛世宏基的礼赞。
在农耕文化悠久厚重的中国,还有比这种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更踏实的吗?
愿奋斗不息,愿幸福永在,愿家园永绽笑颜。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晋城市阳城县皇城村
皇城相府,千人共享“八八”丰收宴
9月23日18时许,在皇城相府御书楼广场上,随着“康熙皇帝”随从“三德子”高八度的“传旨”,广场上顿时鼓乐齐响,宫女们拿着宫灯领路,服务员们鱼贯而入,将托盘上的菜肴依次摆放。上千名游客分坐在张餐桌上,品尝着极具当地特色的“八八宴”,欣赏着文艺节目,欢声笑语连连,祝福话语阵阵,共同欢度首个丰收节。
当晚,纪念皇城相府开放20周年暨中国首届农民丰收节“千人八八宴·共庆丰收节”拜月大典盛大开启,在皇城相府御书楼广场上演绎了一场“康熙皇帝”南巡驾临中道庄丰收有感、赐宴“八八”与民同乐的场景。
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地处太行、王屋两山之间的沁河之畔,是清康熙帝师、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故里。年,村里依托陈廷敬故居发展旅游业。经过20年的发展,如今的皇城村已是“全国十佳小康村”“中国历史名村”,其中皇城相府生态文化旅游区是“地下转地上,黑色变绿色”的典范,同时也是“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十佳文明景区”“中国最佳旅游景区”“中国古堡研究基地”。9月13日,中国农民丰收节“个特色村庄”“个乡村文化活动”名单公布,皇城村成为晋城唯一入选村庄,也因此成为9月21日晋城市庆祝首届农民丰收节的中心会场。
今年中秋节遇上丰收节。百桌千人“八八宴”,以“丰”“收”字样呈现在广场上,场面甚是震撼。阳城烧肝、特色水晶猪头肉、甜饭、小格、卷煎、鱿鱼、生汆丸、鸡蛋汤……在阳城当地,“八八宴”有简化版的满汉全席之说,是逢年过节、迎接贵客的豪华宴席。“八八宴”,有9个凉菜,八盘八碗16道热菜,一桌共25道菜式,以蒸为主,以炒为辅,荤素搭配,丰富多彩。当晚一位负责上菜的领班介绍,“八八宴”上菜的程序也很有讲究:先上9个酒盘,象征位列九鼎;再上八八十六碗,先咸后淡、先浓后薄,滋补养生兼顾。
桌上的佳肴,让游客们眼花缭乱。游客们一边品尝着美食,一边欣赏着《月满西楼》《南巡歌》等精彩节目。节目互动环节更是有趣,主持人提问“八八宴”菜品,游客畅谈感受,即可获得一份皇城相府提供的文创产品。
河南的王先生领着一家5口趁着中秋小长假去皇城相府旅游。得知9月23日晚要举办“八八”丰收宴,每人只需29.9元,他决定改变行程,品尝佳肴后再返回河南。围坐餐桌将每道菜肴细细品尝后,王先生连连叫好。
中秋节月饼自然是主角,在御书楼广场上,写有“皇城相府”字样直径近两米的巨型月饼吸引了游客的注意。由演员扮演的相府主人陈廷敬之母携陈家众女眷叩拜月老,祈福天下时和年丰。游客们共唱丰收歌,共跳丰收舞,共同祈祷人寿年丰。
而就在9月23日晚,由陶泽如主演的39集电视连续剧《一代名相陈廷敬》在央视八套完美收官。
经过20年的精心打造,如今的皇城相府不仅是一幅古代“自然山水画”,更是一座具有强烈人文精神的影视拍摄基地。皇城相府文旅公司董事长王天亮介绍,从年《康熙王朝》在皇城相府取景之后,《一代名相陈廷敬》《关中女人》《别拿豆包不当干粮》《文化站长》等相继在皇城相府拍摄。如今,电视剧《立秋》在皇城相府拍摄正酣。
如今的皇城相府已是国家5A级景区。10月1日,中国首部明·清院落实景融入剧《再回相府》将在皇城相府正式上演。
忻州市忻府区高城村
辣椒红了,辣椒村的日子红满天
田地里喜获丰收的辣椒是红的、绽放在村民脸上的笑容是红的、老百姓家家户户过的日子是红的……在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来临之际,山西晚报记者走进了被誉为“华北辣椒第一村”的忻州市忻府区高城乡高城村实地探访,感受村里百姓辣椒丰收的喜悦。
高城村位于忻府区北端,距忻州城区19公里,全村共有户、人,耕地面积亩。全村以种植商品辣椒为主,被誉为“华北辣椒第一村”,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科技示范村”,被我省命名为“一村一品”先进村。
9月21日下午,忻州城区晴空万里,一扫连续数日的阴雨天,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驱车前往高城村。出忻州城区一路向北行驶19公里,在国道与县道连接的十字路口西侧,路旁一块印有红彤彤的辣椒、写有“中国辣椒之乡——山西省忻府区高城”字样的宣传牌赫然入目。
继续沿着十字路口往西,路旁绿油油的辣椒地成片成片地出现在道路两侧,放眼望去,叶片下一串串红红的辣椒在阳光的照射下吐露着笑脸,犹如镶嵌在绿色地毯上的红宝石,令人感受到沉甸甸的丰收。
高城村南侧乡间道路旁,村民们正在田野里采摘着辣椒。一位老大爷坐在红红的辣椒堆和装满辣椒的红色编织袋中间。老大爷名叫张申祥,今年75岁,是高城村邻村张村人。谈起收成,他发自内心地笑了,幸福之感溢于言表:“我种辣椒十多年了,靠种植辣椒我们全家人的生活发生了天大的变化,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等把这些辣椒全卖到高城村的辣椒合作社,3亩地估计能收入1万多。”
张申祥老人提到的辣椒合作社就在高城村辣椒产业园区,位于高城村南端。走在前往园区的道路上,嗒嗒嗒的机器声从园区内各个角落传了出来。园区内有多个辣椒种植合作社或加工厂,近期适逢辣椒成熟,“家家户户”都在紧张忙碌着。走进一家叫忻州坛坛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加工区内,一股特有的辣椒清香弥漫在空气中,一堆堆采摘回来的红辣椒在厂区内堆成了小红山,村民们正在热火朝天地加工着剁椒。他们用一个个大叉子把辣椒放置到机器传送带上,随着机器轰鸣,辣椒随着传送带“奔跑”到加工厂房内,切碎、打包,经过一道道工序,加工好的剁椒成品整齐排放着。
高城乡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全乡辣椒种植有三大类12个品种:干椒类(大油椒、望都椒、朝天椒等)、色素椒类(益都红、美国红、北京红、鲁红等)、鲜椒系列(美人椒L3、辣丰3号、京红2号等),种植面积达余亩,仅高城村辣椒种植面积就达余亩。现在,高城村成立了15家辣椒专业合作社,行业经纪人达70多人,辐射带动忻府区各乡镇发展商品椒种植达10万余亩。产品销往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国内主要销往四川、河南、河北、陕西、贵州、云南、山东等地。在忻州市、忻府区两级政府的支持下,现已在高城村建成占地亩的中国(忻州)辣椒产业园区,成为忻府区和周边县市的辣椒集散地,形成了产供销+深加工模式。
高城乡党委书记刘宏伟介绍:“今年高城的辣椒再获丰收,红红的辣椒为当地的农民们带来了‘红火’的日子。高城乡将以喜迎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为契机,继续大力发展辣椒产业,明年还要对辣椒进行全链条开发,争取把高城打造成全国的一二三产融合示范乡,为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进行更多的探索。咱老百姓的生活会越来越红火。”
《七律到韶山》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晋中昔阳县大寨村
果实累累,名村亮出名村的范儿
大寨村位于昔阳县东南5公里,现有村民口。曾经是七沟八梁一面坡,自然环境非常恶劣。20世纪60年代初,当地群众在村支部书记陈永贵的带领下,整山治水建起了层层梯田,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况,毛主席为此提出了“农业学大寨”。
苹果大丰收,又红又大的苹果一箱又一箱。
现在,大寨村的管理模式是村里集体投资、统一管理、农户受益,相当于合作社的模式。虽然只有口人,但村里涉及的行业包括能源、房地产、酒业、建材、旅游、针织制衣、饮品等多个方面。村里每年的收益能达到2.6亿元,村民的年收入平均为2万元。年大寨村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也因为曾经是全国农业的一面旗帜,名声远播,很多游客慕名而来。
9月21日9时许,大寨村的老贾正在村西头的苹果园里忙碌着。有的村民已经拎着果袋子回村里了,他们会把所采摘到的苹果,统一存放到村里的果窖去。
五六年前,村里统一开始种植苹果,约占地亩。老贾正在采摘的苹果,虽然个头不大,但个个红扑扑的,特别喜人。老贾一边摘苹果,一边给山西晚报记者讲述村里的情况。
“咱这边的果子不大,是因为前些天已经把大果子摘走一批了。”老贾一边摘,一边递给记者一个红苹果,让尝尝味道如何。记者吃了几口,发现苹果的确又甜又水分大。
因为种植苹果时间不长,每年的产量还是不太稳定,有时候能上万斤,有时候也就五六千斤。“今年挂果的时候下了几场大雨,所以产量要低一些。”老贾说着,拿起采摘的果袋子,往村里的果窖走去。
在果窖负责登记、整理苹果的村民贾文华说,今年苹果的产量大约斤,村里每户都能分到10到20斤。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在果窖看到,这里已经整整齐齐摞了多筐苹果,大部分都是直径约12厘米的大苹果,不像刚才果园里的“小个子”。按照村里的规定,收了的苹果,可以分到各家各户自己吃,也可以卖出去赚钱花。
除了苹果树,山西晚报记者还看到一片绿油油的玉米地,玉米已经成熟了。“我们村里主要种的是玉米,大概有亩。”村委会委员李海滨说,按照今年庄稼的长成情况来看,玉米得等到国庆节以后再收了,“今年玉米的长势很喜人,看来又是丰收的一年了。”李海滨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告诉山西晚报记者,到了收玉米那几天,村里可以说是相当红火了,男女老少都上阵,搬运的、剥玉米皮子的、存放的,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丰收的喜悦,不仅仅是摘苹果时的开心、收玉米的红火,为了庆祝农民丰收节,村里还举行了“诗词进大寨”活动,把诗词跟农民丰收结合起来。譬如:“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等等。还有人为村里的主要作物苹果,找到了描写苹果的诗:“满树玲珑光,新秋著红光。纤手枝头摘,急邀客先尝。”
村民老李介绍,村里的亩玉米地,大家各自进行收获,等到之后的耕地、播种等各项农活,都有村里统一来负责,该找农机找农机,大大减轻村民们的负担。
大同市阳高县福泉村
新房新屋移民新村喜算丰年账
9月21日,阳高县体育场内人山人海,锣鼓喧天,欢声笑语,共庆首个丰收节。前来参加活动的农民代表张海看着眼前的喜悦场景,想着脱贫攻坚以来的大变化,眼圈有些湿润,开幕式结束后执意把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领到他们村走一走、看一看。
福泉移民新村大棚的小番茄熟了。
从阳高县城出发,乘车十多分钟便来到了大白登镇福泉移民新村。这个移民新村的名字大有来意。年,毛主席亲笔批示的全国水保典型大泉山,就在大白登镇。大泉山人首创的水保治理经验,为全国一切有水土流失的地方提供了可治之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泉山精神,更是当前脱贫攻坚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弘扬大泉山精神,建设新时代幸福的移民新村,村名“福泉”二字由此而来。福泉移民新村建成于年11月,村庄除了配套健全的生活、活动设施外,还配套建设了设施蔬菜产业脱贫园区,新建钢架塑料大棚栋,引进公司租赁贫困户的大棚,贫困户既可以在大棚里打工增加收入,又可以以棚入股、基础分红,得到租棚费。
进入村庄,呈现在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眼前的是一排排漂亮的新房。这个占地亩的移民新村,居住的户口人都是从13个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村搬来的。村民们个个喜气洋洋,住着新住所,过着新节日,移民村里话丰年的情景就在街头上演。
“我们今年过的是首个丰收节,我们这个新村也开门红,首次大丰收!”“丰在哪儿?”的话匣由此而打开,大家你一句我一句,让山西晚报记者分享着他们的喜悦。
“穷山沟换了新住所,这就是最大的丰收。”从赵寨村搬迁到此的村民马茂抢先发言,“我原来的三间土窑洞已是三代人的住所,每逢连阴雨心都提到嗓子眼了,怕窑洞坍塌,前几年无奈暂住过好几回驴圈。”说着过去的事,看着眼前的景,更触动了马茂的情:他自家只掏了1万元,就住上了造价十来万元的三间大瓦房,质量好得没得说,从顶到地齐完备,从水到电都齐全,拎包就入住;村落的大街直溜溜的,大道旁,亮化、绿化、美化、净化、村级组织场所、学校、卫生室、活动广场……各项公共设施齐配套,“这就是天堂!”
马茂说完,村民张启利接过话茬,讲起了丰收的第二个方面——腰包鼓了。张启利说,移民新村全部配套了产业,户均一栋棚,他今年仅此收入八九千元,相当于过去种20亩大田一年的收入。
村民的收入不止于此。村民张印补充道,有的村民在大棚种植区打工,年收入1.2万元;有的金融贷款,户均年分红元;有的安置公益岗位,户均年工资收入元……“我们的屋顶都能赚钱!”村民马亮指着家家户户屋顶上的光伏发电说道,三间房顶一年赚元,全村房顶年总增收十六七万元。
一笔笔账算出了大伙儿的热情。这个没说完那个赶紧接上了话茬,“今年最大的丰收是‘思想丰收了’。”村民张海对今年的丰收有自己的认识,他说:“过去这一片都是盐碱滩,冬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只听蛤蟆叫,就是不打粮。现如今全部发展成了大棚后,引进龙头企业做给农民看,真是让人开了眼界,不毛之地竟能变成聚宝盆。科学技术真是了不得!”
“对!对!对!”大伙一阵感叹后又是一阵感叹:“说一千道一万,这丰年来自于党和国家的好政策!”
丰收节里看丰收
9月23日,农历秋分。与往年不同的是,这一天是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连日来,三晋大地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红红的板枣果香扑鼻,紫色的葡萄晶莹剔透,金黄的玉米颗粒饱满……更让人欣慰的是,一些热带水果、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形成规模化产业,逐渐在我省开花结果。
金秋时节,丰收的季节。
襄汾县西贾乡西彭村程树栓、邹桂珍老两口正在地里收花生。
侯马市大学毕业生高建伟引种的热带水果红心火龙果获得成功,引来游客们采摘游玩。
襄汾县赵康镇赵雄村椒农采摘晾晒辣椒,该地辣椒以“香、辣、色、质、价”的优势,畅销全国十三个省市。
夏县北大里村0余亩、十余个品种的茶用菊花进入丰收期,花农采摘菊花准备出售。
稷山县15万亩板枣喜获丰收,枣农们加紧晾晒、挑拣、储存和销售板枣。
垣曲县古城村特色脱贫产业亩杞柳首轮收割在即,村民在杞柳基地舞龙欢庆。
夏县尉郭乡苗村葡萄种植专业户田海珍正在观察“冰美人”葡萄长势情况,准备适时采摘出售。
在襄汾县西贾乡西彭村君强家庭农场,玉米收割实现了机械化。
夏县埝掌村小革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员工正在晾晒收获的酸枣,该合作社已收购酸枣50余万斤,当地村民采摘酸枣日收入元左右。
《社日》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长治市襄垣县小垴村
村美花繁,村民收入翻了好几番
9月23日清晨,稻谷满仓的祝福和嘹亮的锣鼓声充斥着长治市襄垣县古韩镇小垴村。已70岁的白春梅像往日一样不到6点钟就早早醒来,却显得更兴奋。
敲锣打鼓欢度农民丰收节。
“村里人都说,从今年开始的每一个秋分,就是农民丰收节了,活了这么些年这还是第一次听说,咱们农民也有自己的节日哩!”白春梅的头发已经花白,精神头儿却很好,脸颊上红红的,一看就是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说话也透着一股朴实劲儿。
“我家老头就是村里头闹红火《庆丰收》节目里的打鼓手,一辈子除了在地里干活就是喜欢敲锣打鼓,自从知道有了丰收节,老伙计们平时练习得更有劲哩!”白春梅一大早便起来给丈夫王俊法准备好了演出的服装和大鼓,走着到山上看表演。村里的红火一结束,白春梅便赶回家中,拿起耙子轻轻地翻着铺满院落的黑色种子。询问之下,原来是中药材射干的种子。
“以前,咱村的农民主要种植玉米,但是每年玉米都要被山猪吃掉很多,秋天能收回来的就没有多少了。玉米价格还很低,以前我那玉米地,赚的钱刚刚够回本,半点富余都没有,你说这日子咋过?”说到这里,白春梅皱了皱眉头。交谈中得知,有4个儿女的白春梅一家人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的,就在年一筹莫展时,村里开始号召村民种中药材连翘,每亩可产连翘公斤,每亩连翘可卖到0元到元。去年,白春梅又响应号召开始种射干,每年秋天每亩射干都可以收获射干种子60公斤到75公斤,每公斤可卖到16元。村民负责种植和采摘,由县里的鹏程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寻找销路,“自从开始种中药材,一年的收入比过去多了好几倍,咱们家再也不是贫困户了!”白春梅说。
小垴村的村党支部书记王俊峰上任10年来,一直是全村脱贫致富的领头人,“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才是最重要的事!”他说,目前小垴村有50多家农户种植连翘共亩,有20多家农户种植射干共亩,成为全村的主要收入来源,农户生活得到极大改善。王俊峰还补充道:“种植连翘和射干的另一个原因,是它们的花朵呈黄色和橘黄色,花开时节漫山遍野花团锦簇,非常漂亮,能够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踏青、度假。”
正如王俊峰所说,小垴村有优美的自然风光与浓厚的知青文化,生态旅游村建设已初具规模。小垴村沟壑纵横,跌宕起伏,有葱郁掠人的桃后山、错落有致的土窑洞、曲折蜿蜒的油面路、漫山遍野的景观树、川流不息的小溪流。原始的田园风光,自然的山水画卷,每一处都显得宁静而优雅,是美丽又纯朴的小垴村的亮丽名片。
小垴村还是知青故里,记录了一代又一代小垴人建设发展小垴的艰辛历程,更留下了当年怀着满腔热情扎根农村的知青们与乡亲们并肩战斗的光辉足迹。水木清华、槐花广场、知青驿站、桃后山观景台、白龙庙等多个景点,已陆续建成并已正式对游客开放。最显眼的就是小垴村党建服务中心,青灰砖砌成,高大宏伟,古香古色,四周凉亭环绕,典雅清幽,别有风味,这里不仅是村民活动的场所,同时也是旅游接待中心。
首届农民丰收节的到来,为小垴村越来越旺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又添了一把柴。听说小垴村被评为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特色村庄,这一天更多的长治市民来到这里参加农民的庆祝活动,乐享田园生活,品鉴农家美食,体验农耕乐趣,感知知情岁月。看来,城里人也爱上了农民丰收节!
朔州市右玉县马营河村
节日喜庆,乐翻西口古道第一村
金秋送爽,惠风和畅,粮果飘香。9月22日,由右玉县杀虎口风景名胜区、马营河村民委员会主办,右玉县旅游摄影协会、右玉县旅游协会协办的“醉美马营河丰收节”在西口古道第一村——右玉县马营河村拉开帷幕。
一大早,我省现存最完整的唯一明代戏台——右玉县马营河村的古乐楼前,彩筝炫舞,彩带飘飘,锣鼓声声,人声鼎沸,一派喜庆祥和的景象,丰收的喜悦和欢乐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村民们纷纷将自家的玉米棒挂在粮囤上,鲜红肥硕的高粱穗搭在粮囤顶上,像是给粮囤戴了个大草帽,红彤彤的“丰收”二字贴在粮囤上,更给节日增添了浓浓的喜庆气氛。沉甸甸的谷穗、饱满的黍子、圆鼓鼓的胡麻、橘黄色的南瓜、绿色的葫瓜、白色的大萝卜、一坛坛的玉米、五谷杂粮,五彩缤纷,形状各异,吸引了游客们的眼球,有的拍照,有的拍小视频,还有的现场直播……
马营河村党支部书记朱澺告诉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这次活动的主题是庆丰收、展成果、增收入、促振兴,包括以“庆丰收”为主题的晒秋实活动,“马营河杯”首届手机摄影大赛、戏曲表演和庆丰收迎佳节火锅宴、中秋赏月歌舞晚会等系列活动,“就是要提高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把马营河农村、农业、农民的新变化、新面貌、新成果展现在世人面前。”
正忙不迭地招呼从各地涌来的摄影家们的右玉县旅游摄影家协会曹军主席,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地告诉山西晚报记者,“马营河杯”西口古道第一村首届手机摄影大赛的热度,超乎他的想象,“摄影家来得太多,好作品也太多了,根本没想到会这么有吸引力!”
村民们自编自演的舞蹈、秧歌,在阳光下舞出了秋天的丰收景象,唱出了广大农民朋友丰收的喜悦心情。内蒙古摄影家刘勇先生说:“你别看这些节目水平不高,却让我们在感受丰收喜悦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乡村的淳朴、大自然的美丽。走进农家乐品农家饭,寻找对传统农耕文化逐渐消失的记忆,实实在在感受着对故乡和土地的归属感。”
9月24日,是农历八月十五。中午,马营河村多口男女老少集中在古乐楼前,围桌而坐,吃起了香喷喷、热腾腾的中秋节全村火锅宴,村民们边吃边聊,大家一起分享丰收的喜悦,共庆中秋佳节。村民韩建芳兴奋地说:“今年的八月十五太有意义了,全村火锅宴将人心聚在一起,大家和睦相处,儿时久违的感觉又回来了,相信我们马营河村会越来越好。”
全村福,这对马营河村人来说是听都没听过的词。咔嚓,时间定格在了年农历八月十五,马营河人有了自己的全村福。所有人都在祝福马营河每一个人,祝福马营河乡村旅游越办越好。
右玉县杀虎口风景名胜区王军芳书记告诉山西晚报记者,今年以来,马营河村立足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按照全县旅游兴县的部署,成功举办了首届“走西口古道,观塞上民俗,赏苍河胜景”生态民俗文化旅游节。特别是借助“朔州长城国际文化旅游节”在杀虎口举办的有利时机,一举打响了马营河乡村旅游品牌,吸引了大批游客,3个多月内,全村就成立了14家“农家乐”。截至目前,已累计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为村民直接创收近30万元。
《歌元丰五首其一》
豚栅鸡埘晻霭间,暮林摇落献南山。丰年处处人家好,随意飘然得往还。
临汾市安泽县飞岭村
农旅结合,俏河灯点亮乡村理想
以艺术主题装点沁河庆祝丰收,用艺术设计来表现丰收的寓意。流动的河灯辉映出金色的沁河,借河灯祈福,沿沁河将这福泽流传。9月23日晚,入选“中国农民丰收节个特色村庄”的临汾市安泽县飞岭村人山人海,灯火辉煌,安泽国际河灯艺术丰收季在此拉开序幕。
当日19时,精彩的文艺表演为整个活动拉开帷幕。直径8米的“超级月亮”升上天空,五光十色的灯光将人们带进了童话般的梦幻世界。本次活动由杨建勇、阎家旭、谢英俊等8位知名艺术家以“乡村理想生活”为主题联合策划,国际光影场景设计师蔡上将时尚的光影技术与田园牧歌的飞岭村风光融合,在飞岭村及村边沁河畔山岩安装灯光景观装置,打造绚丽多彩的光影舞动艺术灯光秀,让深藏大山的安泽炫耀太行,给游客带来一场视觉盛宴。
夜幕低垂之时,整个安泽县更添神秘色彩,此时的村庄山河宛如披上绚丽光影,上演着美轮美奂的灯光秀,灯与光的交汇就像天空中璀璨的星,向游客诠释当代艺术与静谧乡村的完美结合。
19时50分,现场观众纷纷向沁河边奔去。当地村民和上万名游客点亮手中的异国风情环保河灯,轻轻放入水中,悠悠沁河顿时成了灯的海洋。
本次活动由安泽县府城镇和飞岭村飞岭老庄乡村旅游有限公司主办,活动将持续到10月7日。活动携手国际建筑大师,汇集亚洲异国河灯,开启河岸理想生活,呈现河灯祈福、艺术灯光秀、超级月亮、丰收之舞、河畔艺术建筑展、河岸集市、河畔露营七大亮点。河灯节不仅可以让游客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同时,给游客带来一场震撼心灵的视觉盛宴。在活动期间,以“乡村理想生活”为主题,开设谢英俊、刘涵晓、齐帆、杨丁亮、梁浩怀5位建筑师的建筑作品展览,并在河灯节开幕式上与建筑师现场签约,聘请他们为安泽县乡村振兴顾问,并颁发聘书。
“种植玉米、小杂粮,村里搞旅游开发,让我们村民切切实实得到了效益,大家个个喜笑颜开,家里大丰收肯定高兴。”一位陪着家人看河灯的飞岭村村民高兴地说道。
安泽县飞岭村,位于安泽县城以北7.5公里处,是一个“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好地方。飞岭村按照全县“建设山水田园城,打造精品旅游县”的愿景,依托本村依山傍水,自然环境优美,生态环境宜居的自然资源优势,以乡村良好的生态环境、优越的人文和自然资源、厚重的特色乡村文化等为载体,以“纵情河畔人家,相约生态飞岭”为主题,兴建了飞龙老庄乡村休闲旅游开发区。飞龙老庄旅游景区和和川镇麻衣寺景区连通,所建项目农旅结合,为游客提供了田园生活的深度体验。
“小飞·田园综合体”,因小黄、飞岭两村各取一个字而得名,总占地面积31.7平方公里,通过采用“村委+公司+贫困户”的经营模式,目前园区内已形成集种植、养殖、休闲、观光、餐饮一条龙的循环农业产业链,拥有优质有机玉米亩,有机谷子余亩,高粱、苜蓿等饲草亩,黄花菜亩,玉露香梨、苹果、山楂、葡萄等水果余亩,草莓、无籽西瓜、甜瓜等反季节果蔬温室大棚82座;饲养蛋鸭、黑山羊数千只,生猪上千头,毛驴百余头,给游客休闲之余带来了农耕体验,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同时,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
近日,从国家农业农村部传来喜讯,安泽县飞岭村在“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推选活动”中成功入选“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个特色村庄”。此项殊荣的获得,将成为安泽县乡村振兴、全面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
太原市阳曲县西黄水村
葡萄熟了,随时候着客人进棚摘
“妈,这几天秋收您太累了,快休息会儿,我来做中午饭。”儿媳高丽萍对程变英说。
9月24日,中秋节,张晋文的儿子张翔带着儿媳高丽萍一家人从太原市区赶回家团圆,亲眼见证了西黄水村庄稼丰收的场景。这几天,张晋文和妻子程变英确实有点累,地里的大葱熟了,白天拔出来的葱,要赶在第二天凌晨的早市上去卖。此外,大棚里种植的葡萄也熟了,需要随时接待前来采摘的客人们。
跟随着张晋文的脚步,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来到位于西黄水村北的大棚种植区。进入“西黄水村蔬菜采摘园区”,满眼都是绿色,拨开绿叶,是一串串丰满的葡萄。
“这个大棚占地2亩多,里面种的全是葡萄,以巨峰为主,还有维多利亚等三四个品种。”张晋文告诉山西晚报记者,他们种植葡萄已有30多年,阳曲县的气候非常适合种植巨峰葡萄,品相好,口感也不错。最近连续两年,太原等地的游客专程来这里采摘,口口相传,大棚里的葡萄几乎不用到市场去销售。
张晋文介绍,以前在地里种植葡萄,经常会遭遇喜鹊、麻雀、病虫害的困扰。自从采用大棚种植后,为葡萄成长提供更加适宜的温度、湿度。与此同时,没有喷洒农药的葡萄干净卫生,清水一洗就可食用。
“葡萄采摘每斤6元,如果拿到市场去卖,有时会是10元3斤,价格大打折扣。正是基于大棚种植优势,今年光葡萄一项的收入预计在2万元左右。”张晋文说。
张晋文生活的西黄水村,位于太原市北,村南与尖草坪区接壤,交通便捷,区位优势独特。今年阳曲县实施的美丽乡村建设,西黄水村是重点之一。预计到年底,西黄水村美丽乡村重点工程项目全部竣工。在年规划中,该村将大兴旅游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增加村民收入。其中有:扩建接待万人以上的农家客栈,成立村史馆,新建红色旅游教育基地纪念馆,规划、新建容纳百户摊位的农副产品集贸市场等。
去年,一直打工的张晋文为照顾80多岁的父母,选择承包耕地种植蔬菜。“我们家有8亩地,主要种植玉米、谷子、高粱、黄豆等,现在承包的8亩地里种了大葱、豆角、茴子白、香菜等。”张晋文说,这几天大葱丰收了,白天他和妻子刚收了多斤葱,打算第二天凌晨到太原市迎新街的一个早市去卖,虽然凌晨3点才会有人来买,但他们得赶在12点前去,可以占个好地方。
谈及这几年的变化,张晋文深有体会地说:“以前,乡亲们种植品种单一,以玉米为主,但玉米的价格不高,平均每亩收益元左右。现在,通过大棚、经济农作物的种植,乡亲们的收入实现翻番。”
富裕起来的张晋文不忘处处帮扶贫困户。在秋收季节,通过雇用贫困户增加他们的收入。“今年,我们有了自己的节日,而且这个节日正好与中秋节在一起,真的很高兴。今天孩子们回来了,我们专程从地里摘了新鲜的蔬菜,让他们尝尝家乡的味道。”程变英说。
国庆前,村里的谷子就要收割了,由于这里位于谷物种植的黄金纬度,历来有“谷乡”之称,是优质杂粮的“黄金产区”,又有“小杂粮王国”的美誉。“希望通过我们的双手,踏踏实实,靠勤奋走出一条致富路。”张晋文说。
《诗经·周颂·丰年》
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
运城市夏县北坡村
培育品牌,花椒带动产业一条龙
夏县埝掌镇北坡村地处中条山前山沿,共有4个自然村,户,人,耕地面积亩,主导产业以花椒为主,共有亩。为了做好花椒品牌,延伸花椒产业链,该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周永平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年创办了“四季飘香花椒专业合作社”,成立九州红农副产品有限公司,注册“禹乡红”商标,获得“国家绿色A级食品标志”认证。
9月22日,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走进夏县埝掌镇北坡村,看到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加工花椒。对村民们来说,又到了一个丰收的季节。
周永平告诉山西晚报记者,自5年以来,他们村大力探索发展花椒产业,由过去种粮食亩均纯收入元左右,一下子提高到花椒种植的元左右。近几年,建设以深加工花椒为主的“调味品厂”,建立“优质花椒苗木选育基地”;成立“夏县花椒协会”;全面带动全镇及周边乡镇花椒品种改良,形成优质苗木选育—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的花椒产业发展体系。北坡村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社会效应,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周边乡镇村的群众更是纷纷效仿,带动埝掌镇、南大里乡0余户农户种植花椒00余亩。有力地推动全县的花椒产业发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因该村位于中条山前沿,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造就了该村大红袍花椒粒大肉丰、色泽鲜艳、香气浓郁、麻味纯正的独特品质,是深受消费者喜爱的调味佳品,是运城市规模最大、产量最高、效益最好的花椒生产基地,是夏县“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
北坡村空气清凉、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是广大摄影艺术爱好者理想的创作基地。8月5日,由运城市摄影家协会、夏县文学艺术联合会、夏县摄影家协会联合举办的“记录40年改革聚焦北坡村发展”“深入基层、扎根人民”主题实践采风活动,在北坡村举行。来自运城市摄影家协会和夏县摄影家协会的50多名摄影家云集北坡村,围绕该村发展变化、脱贫攻坚、花椒特色产业、民风民俗开展采风活动,用镜头记录党的惠农政策及富裕后山村农民的精神面貌。
参加摄影采风的人员分组深入到山坡、梯田、花椒地,拍摄农民采摘花椒的鲜活场面和喜说心情;深入到村内、农户拍摄了北坡村基础建设的变化和村民家庭生活改善的精神风貌;同时为部分家庭拍摄了“全家福。”
一个个鲜活故事,一幅幅精美画面,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北坡村取得的辉煌成就;再现了山区人民生活改善后的精神风貌及喜悦心情;展现了北坡村新农村建设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记录了脱贫攻坚取得的成就和一宗宗乡愁的记忆;反映和展示了山区农民群众抢抓发展机遇,调整产业结构,在围绕“一村一品”上作文章,以花椒产业鼓起了村民“钱袋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村民生活日新月异的生动画面。
阳泉市矿区石卜咀村
田园立村,沉陷区成城市后花园
9月22日,阳泉市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暨第二届休闲农业推介活动开幕式,在阳泉市矿区桥头街道石卜咀村红石榴文化广场举行。石卜咀村地处阳泉市矿区中心,占地约12平方公里,耕地亩,居住人口6余人。石卜咀,当地人也称之为“石泼水”。
石卜咀村里的西梁山曾是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恶劣。近年来,石卜咀村不断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矸山变绿洲。年以来,石卜咀村以西梁山为主阵地,开发建设“石泼水农业观光园”项目,园区总占地亩,是一个集农业观光采摘、餐饮、休闲为一体的农业园区,曾经的环境薄弱村,如今已是休闲观光农业的典型代表、城市的后花园。
22日上午,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在石卜咀村红石榴文化广场看到,阳泉各区县推介的特色农副产品琳琅满目。除了传统的小米、红薯、玉米面、水果、蔬菜、陈醋等,还有新兴的手工酸奶、阳泉市矿区葫芦张艺术工作室的葫芦画、亮化工艺灯具、化妆品……
有一个展位的各色鲜花吸引了山西晚报记者的眼球,“我们种植的鲜花现在是供不应求”,阳泉市郊区旧街梁渔农业发展基地的杨江忠自豪地说,“下一步我们还打算进军太原市场。”黄瓜干是阳泉的特产之一,黄瓜干的制作技艺还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平定县后沟村保康黄瓜干专业合作社将黄瓜干的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制作出的黄瓜干一直深受老百姓欢迎。山西晚报记者忍不住和游客一起品尝了刚刚调制好的黄瓜干,清脆爽口,色香俱佳。
展区中间,是一座用玉米堆起的小山,四周摆放着农民刚刚收获的大南瓜、倭瓜、丝瓜、大枣、核桃……最大的南瓜需要两人合力才能抱起,最长的丝瓜足有一米多长,现场的游客和村民纷纷拍照合影。
舞台西侧,写有“畅享生态田园风光,放飞乡村振兴梦想”字样的巨大展板格外显眼,字的周边分别用玉米、倭瓜、生姜、大蒜、谷子和高粱等农产品装饰。用这些丰收的农作物作为装饰,既能体现当地农村特色,又能对应丰收节的主题。得知本次活动要在石卜咀村举办,村民们纷纷参与其中,他们希望借助这样一个节日,向更多人展示新时代石卜咀村“五谷丰登”的美丽画卷。
阳泉市农业委员会综合开发科科长傅河说:“在石卜咀村这个矸山变绿洲的生态田园进行展示、交流、推介,通过这个平台我们希望与全市各界每一位群众嘉宾畅享生态田园风光,传承优秀农耕文化,放飞乡村振兴梦想。”
“活动展现山城的丰收美景,书写农民的喜悦心情,诠释奋斗和收获的时代意义。”矿区区委书记张志先说,“这次盛会,必将对我们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五城联创,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起到巨大的鼓舞和推动作用。”
据悉,此次活动包括广场宣传推介、农民丰收节庆祝、户外广告宣传、线上宣传、现场体验、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星级评定及电视网络报刊宣传等活动,通过3个月线上线下整合互动,不间断宣传传播,让更多的城乡人民通过切身体验、实践参与,了解阳泉自然风光、风俗民情、农耕文化、传统文化、现代农业,进一步打造阳泉休闲农业品牌。
推荐阅读
摔打、推搡、蒙被子…大同一保姆虐待7个月大的婴儿视频曝光!画面令人…
山西人!再过4天你的工资迎来4大好消息,第一个就开心到飞起!
人事任命丨太原市公示15名拟任职干部
采写: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李吉毅郭小强宋俊峰
郭斌马立明王爽王晋飞刘江李晶
通讯员:成鹏王栋尉建飞陈爱荣裴文胜
编辑: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曹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