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巴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酒桌游戏看人生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借用古
TUhjnbcbe - 2024/9/9 23:28:00
我们通过前一段时间对《红楼梦》戏曲的讨论,大致可以发现:原著当中一个出现频率非常高的娱乐方式之一就是“看戏”。过生日要搭台唱戏,皇妃省亲要专门采买戏班唱戏,重大节日比如元宵节、中秋节等,也要点戏听戏。其实除了看戏,《红楼梦》里还有一些看着就挺高雅的娱乐方式。今天我们就利用一个篇幅来一起玩味一下古人的游戏。1从一句唐诗说起我个人很喜欢晚唐诗人李商隐,也就是跟杜牧合称“小李杜”的那一位。他的诗句构思非常新奇,并且追求诗歌之美可谓到了极致。李商隐的情诗更是优美感人,比如那首朗朗上口的《夜雨寄北》,读起来就会让人感受到淋漓尽致的离情之苦:“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当然,我们今天并不是要探讨李商隐的诗歌之美,而是要从他的诗句里找到一些蛛丝马迹,跟我们一直在讨论的《红楼梦》做个关联。这就要从李商隐的一首七言律诗说起了。他曾经写过一首《无题》,全诗是这样的:“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这首诗里的“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就提到了古代的两种游戏:一个是“隔座送钩”,也叫“藏钩”,指的是古代宴会时,把钩互相传递以后,藏在一个人手里让人猜;还有一个是“分曹射覆”,也叫“射覆”——“射”是“猜”的意思,“覆”即是指被覆盖之物,“分曹”是分组的意思。因此这是把物件藏在器皿之下,分组让人来猜的游戏。在很早以前,古代的数术家们为了锻炼自己预测能力,发明了这样一种游戏,后来则渐渐演变成文人们酒桌上的游戏。最早的“射覆”玩法已经失传了,后人根据以前留下的一些线索重新编制了游戏的玩法。《红楼梦》第六十二回里,就出现了这个“改编版”的射覆游戏。原著里是这样说的:“探春道:‘我吃一杯,我是令官,也不用宣,只听我分派。’命取了令骰令盆来,‘从琴妹掷起,挨下掷去,对了点的二人射覆。’宝琴一掷,是个三,岫烟、宝玉等皆掷的不对,直到香菱方掷了一个三。宝琴笑道:‘只好室内生春,若说到外头去,可太没头绪了。’探春道:‘自然。三次不中者罚一杯。你覆,他射。’宝琴想了一想,说了个“老”字。香菱原生于这令,一时想不到,满室满席都不见有与“老”字相连的成语。湘云先听了,便也乱看,忽见门斗上贴着“红香圃”三个字,便知宝琴覆的是“吾不如老圃”的“圃”字。见香菱射不着,众人击鼓又催,便悄悄的拉香菱,教他说“药”字。黛玉偏看见了,说:‘快罚他,又在那里私相传递呢。‘哄的众人都知道了,忙又罚了一杯,恨的湘云拿筷子敲黛玉的手。”细细品读这一段的话,我们大概也可以了解游戏规则:探春是游戏的总负责人,不仅维持整场游戏的秩序,同时也要亲自参与其中。参与者之一先行掷骰子,其余人接着依次掷。如果有人掷出的点数跟第一个人一样,于是他们二人就成为一组开始游戏。第一个人“覆”,第二个人“猜”。如果三次都猜不中的话,对不起,要罚酒一杯。那么,“覆”的一方要以席间或者屋里大家能看见的物件来映射一个诗句或者典故,并说出与此相关的一个字;“射”的一方就要以这个字为线索,寻找到屋里的物件,猜出这个典故或者诗句,也只用说出其中的一个字就可以了。这其中的妙趣在于什么呢?从游戏的开始到结束,双方都不会说出谜底到底是什么,只靠双方说出来的那两个字做到“心有灵犀一点通”即可。2射覆的高难度系数从上文的描述里,我们了解了射覆的游戏规则,现在该来看一看它的难度系数了。宝琴掷骰子掷出了三个点,岫烟和宝玉他们依次掷,但都不是三点,只有香菱跟宝琴是一致的点数。于是宝琴“覆”,香菱“射”。接下来的事情,让我们这些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现代人摸不着头脑了。因为宝琴想了想,就说了一个“老”字。而负责“猜猜猜”的香菱因为从小没有读过那么多书,是到了大观园以后才开始跟黛玉学着作诗的,她对各种诗句、典故都不是太熟悉,一时“满屋满席”都看不到跟“老”有关的物件。这时,坐在旁边的湘云浏览了一圈,发现门斗上贴着“红香圃”三个字,就猜出来宝琴覆的应该是“吾不如老圃”的“圃”字。于是她就悄悄告诉香菱,应该说“药”字。结果偏巧被黛玉给看见了,当场点破了湘云的“作弊行为”,于是湘云被罚了酒,气得她拿筷子敲了黛玉的手。我想,看完这一段,作为现代人的我们依然是一脸蒙圈的状态:这“老”、“圃”、“药”究竟是怎么关联在一起的呢?为什么“药”就是香菱要对应的谜底呢?“吾不如老圃”一句,出自《论语·子路》。原文是这样写的:“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这一段对话我们应该都比较熟悉,讲的是樊迟向孔子请教应该怎样种庄稼,然而孔子说:“我不如老农。”于是樊迟又请教应该如何种蔬菜。谁知道孔子回复道:“我不如老菜农。”樊迟就走了。孔子评价说:“樊迟真是小人啊!在上位的人喜好礼仪,百姓就没有敢不恭敬的;在上位的人喜好道义,百姓就没有敢不服从的;在上位的人喜好诚信,百姓就没有敢不诚实的。如果做到这样,那么,四方百姓就会背着襁褓中的孩子前来投靠,哪里还用自己种庄稼呢?”我们大致也能够明白,孔子说这话的中心思想是他认为社会应该有分工。为官从政应该专心学好修身立德,做好了自己分内的事情,百姓就会心悦诚服。而官员们自然也不必操心如何亲自实践种庄稼和种蔬菜的事情,专心成为治理国家的栋梁之材,才是他们应该努力的方向。知道了“吾不如老圃”,就明白了为什么“老”对应的是“圃”。可是“药”又是什么来历呢?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创作过诗词集《剑南诗稿》。其中一首诗作叫做《药圃》,里面有一句是“幸兹身少闲,治地开药圃。”这样一来,为什么用“药”来对应“圃”的谜底也就揭开了。不过,这个游戏如果放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这些用典和诗词组成的谜题得足够我们费一番脑筋了,实实在在是不容易。3宝钗猜的谜折射出她今后的命运?如果说宝琴和香菱的谜我们给解开了,紧接着探春和宝钗的谜又得费一番功夫。探春“覆”的是个“人”字。此时,宝钗明显不知探春所指,因为这个“人”字太泛泛了。于是探春又添了一个“窗”字以缩小范围。宝钗有了这个线索以后,看到席上有鸡,就猜到探春用的是“鸡窗”、“鸡人”这两个典故。于是她就射了一个“埘”字,用的是“鸡栖于埘”的典故。这一组游戏顺利结束。“鸡窗”的典故来自于南朝刘宋时期的作品《幽明录》:“晋兖州刺史沛国宋处宗,尝买得一长鸣鸡,爱养甚至,恒笼著窗间,鸡遂作人语,与处宗谈论,极有言智,终日不辍,处宗因此言巧大进。”这个故事说的是晋代兖州刺史沛国宋处宗买了一只长鸣鸡,他十分爱惜这只鸡,经常把关着鸡的笼子放到自己读书的窗前。而这只鸡突然开口说了话,并且每天跟宋处宗聊天,所聊的内容都十分富含哲理。久而久之,宋处宗的言谈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所以,后人就称书斋为“鸡窗”。“鸡人”这个典故则来自于《周礼》:“鸡人,掌共鸡牲,辨其物。大祭祀,夜嘑旦以嘂百官。凡国之大宾客、会同、军旅、丧纪,亦如之。”“鸡人”是掌管鸡等家禽和牲畜的人。在遇到大祭祀时,到了凌晨快天亮的时候,鸡人就会报时来提醒百官。除了祭祀典礼以外,国家元首会见重要宾客或者举办重大活动、丧事等时,都要由鸡人来提醒和报时。宝钗所射的“鸡栖于埘”,出自于《诗经·君子于役》。里面是这样说的:“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不勿思?”这里面描绘的场景是在黄昏时分,家禽、牛羊都回到自己的圈里了,而一位女子在遥遥期盼自己在远方劳役的丈夫早日归来。说到这里,我不得不提一句:在《红楼梦》第二十一回里,贾宝玉跟袭人斗了嘴生了气,一个人闷闷地翻看《南华经》。这里脂砚斋给出了一句重要的批语:“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这句话实际上点出了全书结局时,宝玉是出家为僧了。而在了解了这个结局以后,再看宝钗在玩射覆游戏时所射的“鸡栖于埘”——已经嫁人的女子在独自期盼远行的丈夫早早归来,宝钗独守空闺的命运在这样一个游戏里被透射了出来,可见曹雪芹的语言文字功力之深。我想,在提到宝钗命运的时候,有一部分读者应该会想到原著第二十二回里的一个重要情节。元春命人从宫里送出一个灯谜让大家猜,贾母感受到元春的快乐,也很高兴,就让大观园里的各位也自己制作灯谜来参与。庚辰本中认为宝钗制作的灯谜是这样的:“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这个灯谜的谜底是古时特制的一种香,根据香点燃后剩下的长短来推测时间。而其中的诗句“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和“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也隐隐约约透露出宝钗在成婚以后却跟枕边人无缘相见、她一个人独自煎熬、一直在等待丈夫归来的寂寞清冷。4李纨和邢岫烟:“你懂的”说完了探春和宝钗,我们再来说一说下一组射覆的人。碰巧李纨和邢岫烟对了点数,李纨就覆了一个“瓢”字,紧接着岫烟射了一个“绿”字。于是“二人会意,各饮一口。”我在第一次看《红楼梦》的时候,完全不知道她俩究竟做了什么。就好像是看了一场哑谜,双方互相说了一句“你懂的”,而作为观众的我完全被晾在一边了。这种“没文化”的感觉缠绕了我很多年,直到有一次在查《说文解字》的时候,我才恍然大悟,知晓了谜底。“瓢”的本义是“剖开葫芦做成的舀水盛酒器”,而跟它对应的还有个“樽”字。宋朝诗人苏辙有一首诗叫做《九日三首》是这样写的:“瓢尊空挂壁,九日若为欢。白发逃无计,黄花开已阑。酒悭惭对客,风起任飘冠。赖有陶翁伴,贫居得自宽。”如果“瓢”是出自于这里,那么邢岫烟为什么对了一个“绿”字呢?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创作了一首诗,叫做《对雪》,其中有一句是“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什么意思呢?安史之乱以后,杜甫被长期困在长安城里,生活过得十分艰苦。葫芦已经丢了,酒杯里也没有一滴酒,就连取暖用的柴火也快烧尽了,只剩下一抹余火勉强维持。由此可知,“瓢”来对应“绿”,都是跟酒有关。李纨和邢岫烟二人也心照不宣,各自喝了一口酒,结束了这一轮游戏。在这里不得不提的一点是:古人的诗句里出现“绿酒”的次数不少,比如陆游有一首诗叫《癸丑正月二日》,里面有一句是“朱颜不老画中人,绿酒追欢梦里身”;诗仙李白也写过“白发对绿酒,强歌心已摧”的句子;白居易的诗作《春来》里也有一句“谁家绿酒欢连夜?何处红楼睡失明?”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但实际上,古代的酿酒工艺不算纯熟先进,酿出来的酒是无色的液体,里面掺杂着一些浑浊的杂质。这种杂质聚集多了,就会浮在酒面上,看似像是一层浅绿色的泡沫。除了这个泡沫杂质跟“绿”沾一点儿边以外,古代人认为:水原本是无色透明的,但大量聚集在一起以后就会呈现“绿水”的效果,比如“青山绿水”这个词就是在这样的观念引导下诞生的。而酒正好是用水和粮食酿造了,于是这层“绿”的含义也被用在了酒的身上。在弄明白了这种种文化内涵以后,我也终于默默说了一句:“你懂的”。5“敲断玉钗红烛冷”的悲歌我在之前的文章里跟大家聊过,曹雪芹将戏曲元素娴熟地融合在了《红楼梦》的创作当中,并且通过戏曲传达出了一种悲剧意识。而这样的悲剧意识,不仅仅是通过戏曲来传达的——在“射覆”这个看似晦涩难懂的游戏里,曹雪芹也不露痕迹地谱写了一曲悲歌。我们一起来看看宝玉和宝钗的这轮游戏。宝钗覆了一个“宝”字,宝玉猜到她是指自己的“通灵宝玉”,于是就射了一个“钗”字。众人不解,宝玉就解释说:旧诗里有一句“敲断玉钗红烛冷”,这里既有“玉”又有“钗”,正好符合规则。香菱补充了一句自己刚看过的诗句“此乡多宝玉”,而李商隐还有一首七言绝句里说“宝钗无日不生尘”。我们先看“此乡多宝玉”这一句。它的出处是唐代著名诗人岑参的《送张子尉南海》:“此乡多宝玉,慎莫厌清贫。”看到这一句,我想起在原著第十九回当中脂砚斋留下的一段批注。当时的场景是袭人回家探亲,宝玉前去探望她。袭人的母亲和哥哥为了招待宝玉,摆了满满一桌子果品,而袭人觉得这么多东西里没有宝玉平时的“可吃之物”。就在这一句话后面,脂砚斋批注道:“补明宝玉自幼何等娇贵,以此一句留与下部,后数十回‘寒冬噎酸虀,雪夜围破毡’等处对看,可为后生过分之戒,叹叹!”什么意思呢?脂砚斋在此处点明了宝玉以后的命运,他未来会在下雪的冬日里盖着破毡取暖、吃着腌菜充饥。结合射覆游戏里“此乡多宝玉,慎莫厌清贫”一句,我们就可以知道这里面相互呼应的关系,猜到宝玉后来的命运注定要经历落魄不堪。那么,宝玉所射的“敲断玉钗红烛冷”一句,出自唐代郑谷的《题邸间壁》一诗。古人诗句里写到“玉钗”的不在少数,比如宋代晏几道就有“碾玉钗头双凤小”的词句、西汉司马相如的《美人赋》里也有“玉钗挂臣冠,罗袖拂臣衣”的名句,而宝玉偏偏选了一句“敲断玉钗红烛冷”的句子。大家记得在开篇时,我曾提到过:射覆本来是古代数术家用来锻炼预测能力而发明的游戏。那么,《红楼梦》在射覆这个情节设计了,也是借用射覆的“预测”来向读者揭示了主要人物未来的命运。李纨和邢岫烟的那一组游戏中,“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所展现的贫困潦倒也透射了贾府将来的落败。而在“敲断玉钗红烛冷”一句中,则清楚地告诉了读者:宝玉和宝钗将来会做个了断,“金玉良缘”到头来会彻底瓦解。而香菱还补充了一句“宝钗何日不生尘”。这句诗出自李商隐的《残花》一诗。这首七言绝句是这样的:“残花啼露莫留春,尖发谁非怨别人。若但掩关劳独梦,宝钗何日不生尘。”全诗表达的也是一种凄凉冷清的氛围:最美的春光已经逝去,而在百花凋零之际,一位青年正在为大好年华的流逝而感伤哀叹。这是一首“怀才不遇”的伤感之作——日积月累,再华美的“宝钗”也会蒙上尘埃,因此发出苦闷的抱怨。古代男子的怀才不遇我们很容易理解,而对于古代女子来说,不被丈夫珍惜和疼爱的幽怨也莫过于此。一个酒席间高雅的游戏,看似大户人家的玩乐之举,曹雪芹却用心将这个场景跟人物命运与诗词典故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红楼梦》一书当中,有着几乎挖掘不尽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给文化爱好者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窗口。在文章里,我也会继续跟大家一起探讨这其中的妙趣。感谢您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酒桌游戏看人生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借用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