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装热播剧《清平乐》播出已月余,从清明至夏初,热搜上的“清平乐”最让人记忆深刻的莫过于“背诵并默写全文天团”——晏殊、范仲淹、欧阳修等北宋文豪悉数登场,其时文学昌鼎之貌可见一斑,而这些文学大家都与“应天府书院”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院者,垣也。”这是宋代学者王应麟《玉海》中对书院作过的最早的解释,就是用一圈矮墙将建筑物围起来而形成藏书的地方。书院萌芽于唐朝,兴盛于宋代,由富商、学者自行筹建,多数建在钟灵毓秀的山水间。有宋一代,书院文化极为繁盛,讲会盛行,百家争鸣,“聚四方之俊秀,非仅取材于一域”,书院聚天下英才以教之,改变了传统的“学在官府”,对后世的学术繁荣有着深远影响。其中“*洞书院”、“岳麓书院”、“石鼓书院”、“应天府书院”并称四大书院(另有说法为“*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应天府书院”)。要注意的是,宋代应天府指的是陪都南京应天府,与明代应天府(今南京)要区分开。宋景德三年(公元年),真宗改宋州(今河南商丘)为应天府;大中祥符七年(公元年),宋真宗亲临应天府,授应天府为南京,故应天府书院又称“南京书院”。
应天府书院起初是后晋时杨悫所办私学,后经其学生戚同文继续发展壮大,戚同文身故后书院一度荒废,当地人曹诚在其旧址建筑院舍一百五十间,藏书千卷,又呈请朝廷,以学入官,得宋真宗赞许,赐名“应天府书院”。宋仁宗初年,晏殊任应天府知府,聘著名学者王洙为书院“说书”,此时应天府书院已“其名声著天下”,而范仲淹早年曾在应天府书院求学,此后又受晏殊之聘,执教应天府书院。
《清平乐》剧中,范仲淹作为书院老师,甫一出场,就因为装束寒酸被学生嘲笑“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仪,不死何为”,可见当时书院学子皆“以典故辞藻沾沾自喜,凌驾于人”。范仲淹执教时,“常宿学中,训督有法度,勤劳恭谨,以身先之”,教授《艺文》和《易经》两门课,主张学以致用,提倡实地考察,即所谓“明体达用”;在“经济之才”的总要求下,培养专业人才。宋仁宗朝,应天府书院声名日盛,“人乐名教,复邹鲁之盛;士为声诗,登周召之美。既而丘园初秀,阀阅令嗣,拳拳允集,济济如归”。在范仲淹主持下,应天府书院广纳贤才,秉持戚同文“天下同文”之志,以“浮云我决,良玉我切”的博大胸怀,为北宋培养了大批人才。宋代开科取士,考察经世策论,而应天府书院人才辈出,出现过“七榜五十六”的科举神话,梅尧臣、苏舜钦、富弼、韩琦等大批名臣鸿儒皆出于此,可谓俊才擎宋廷。此后经年,主持北宋文坛的欧阳修、王安石、范仲淹、曾巩等人,亦皆求学于应天府书院。而自唐以来的书院文化,也在范仲淹的主持和倡导下,第一次明确了具有时代意义的匡扶“道统”的宗旨,“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范仲淹倡之”,由此确立了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新型人才培育模式,推动了北宋初期学术、书院学风朝“经世致用”、“文以载道”方面的转变。
范仲淹在《南京书院题名记》中记载:“天下庠序,视此而兴。”陈均《九朝编年备要》亦记载:“宋兴,天下州府有学始此。”宋仁宗庆历三年(公元年),应天府书院改为南京国子监,地位已然超越了一般书院。此后,应天府书院历北宋一百余年而不衰,虽在北宋末年毁于战火,但其影响深远,后来数次恢复,延续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千年文脉。
正在赠送的福利还有??学会这几点,让孩子从此远离近视(内含中奖名单)
??30年来,梁朝伟做梦都想演这部神作(内含中奖名单)
推荐阅读??预约后如何入馆?请看视频版青图入馆指南~
??十七年,从“非典”到“新冠病*”:总有一群人,默默守护你
??孟晚舟带“脚铐”照片刷屏:被封杀一年后,华为怎么样了?
??79岁老母亲被亲儿活埋:最怕你倾尽所有,却养出一个恶魔!
这就是朋友圈最值得点赞的照片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