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巴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经典中药白扁豆
TUhjnbcbe - 2022/2/26 19:12:00

白扁豆一身都是宝,它的果皮(扁豆衣)、花、叶均可入药。扁豆衣能健脾、化湿,用于治疗痢疾、腹泻、脚气、浮肿等;扁豆花能解暑化湿、和中健脾,用于治疗夏伤暑湿、发热、泄泻、痢疾、赤白带下、跌打伤肿等;扁豆叶能消暑利湿、解*消肿,用于治疗暑湿吐泻、疮疖肿*、蛇虫咬伤等症。

中药名:白扁豆baibiandou

别名:扁豆、藊豆、南扁豆、蛾眉豆、眉豆。

英文名:SemenDolichorisAlbum。

药用部位:豆科草本植物扁豆DolichoslablabL.的成熟种子。

形态特征

一年生缠绕草质藤本。茎光滑。羽状三出复叶,小叶3,顶生小叶宽三角状,侧生小叶斜卵形,托叶小,披针形。总状花序腋生,直立,花序轴粗壮;花2至多朵;小苞片2,脱落;萼阔钟状,萼齿5,不等;花冠蝶形,白色或紫红色,长约2厘米,旗瓣基部具耳。

荚果倒卵状长椭圆形,微弯,扁平,长5-7厘米;种子2-5,白色或紫黑色,长约8毫米。花期7-8月,果期9-10月。成熟后呈扁椭圆形或扁卵圆形,长约0.8-1.2cm,宽0.6-0.9cm,厚0.4-0.7cm。表面*白色,平滑而光泽,一侧边缘有半月形白色突起的种阜,约占周径的1/3-1/2,剥去后可见凹陷的种脐,紧接种阜一端有1珠孔,另端有短的种脊。质坚硬。种皮薄脆,内有子叶2枚,肥厚,*白色,角质。嚼之有豆腥气。花期7-9月;果期9-11月。

产地分布:主产于江苏、河南、安徽、浙江等地。

采收加工:立冬前后采摘成熟荚果,晒干,取出种子,再晒干。

性味归经:性微温,味甘。归脾经、胃经。

功效与作用:健脾化湿、和中消暑。属补虚药下分类的补气药。

临床应用

用量9~15克,煎汤内服;或生品捣研水绞汁;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用治脾虚湿盛、运化失常而见食少便溏或泄泻;脾虚而湿浊下注,白带过多;暑湿吐泻等。扁豆内含*性蛋白,生用有*,加热后*性大大减弱。

药理研究

抗菌、抗病*;增强细胞免疫功能。%本品煎剂用平板纸片法,对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对食物中*引起的呕吐、急性胃肠炎有解*作用。含两种不同的植物血球凝集素A、凝集素B,其中凝集素A为有*成分,但加热后*性大为减弱,凝集素B有抗胰蛋白酶的活性。

化学成分

含油0.62%,内有棕榈酸、亚油酸、反油酸、油酸、硬脂酸等,另含甾体、葫芦巴碱、花生酸、山萮酸、棉子糖、胡萝卜素、植物凝集素等成分。

使用禁忌

不宜多食,以免雍气滞脾。生用研末服宜慎。

历史沿革

1.《本草备要》白扁豆

补脾,除湿,消暑。

甘温腥香。色白微*,脾之谷也。调脾暖胃,通利三焦,降浊升清,消暑除湿(能消脾胃之暑),止渴止泻,专治中宫之病(土强湿去,正气自旺)。解酒*,河豚*(《备急方》∶新汲水调末服,能解砒*)。多食壅气,子粗圆、色白者入药,连皮炒,研用,亦有浸去皮及生用者。

2.《本草从新》白扁豆

补脾、除湿消暑。

甘平.腥香微*.(脾之谷也.)调脾和胃.降浊升清.消暑除湿.(能消脾胃之暑.)止渴止泻.专治中宫之病.(土强湿去、正气自旺、所以能疗呕吐霍乱、及带下诸证.赤白带下、炒研末、米饮服二钱、霍乱转筋、研末、醋汤和服、俱妙.)中和轻缓.故无禁忌.然多食能壅气.伤寒邪炽者勿服.生用或炒研。

3.《本草害利》白扁豆

〔害〕多食壅气,患寒热者不可食,盖邪疟未尽,及伤寒外邪方炽,不可服此补益之物耳。

如脾胃虚及伤食,劳倦,发寒热者,不忌。

〔利〕甘温,补脾胃,降浊升清,消暑除湿,止渴止泻,专治中宫之病。衣,清皮肤之湿热。叶,利暑湿。

〔修治〕炒研,或生用,或去皮炒。时珍曰∶凡用取硬壳扁豆子,连皮炒熟入药。

晏子说:“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而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何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意思是:君臣也是这样,不能君说可,臣也说可;君说否,臣也说否,这样“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应当君说可,臣献其否成全可,反之亦然。方药中的君臣,也是这样的道理。从麻杏石甘汤,是治疗邪热壅肺的名方,用麻*为君药,宣肺平喘,是“火郁发之”之义,但其性温,故配辛甘大寒之石膏为臣药,石膏既可清宣肺热,又可制约麻*温性,使其去性存用,两者相配,肺郁解,肺热清,咳喘平,疗效可靠,深得配伍变通之妙,此可谓“臣献其可而去其否”之范例。我想,中药方剂之所以有数千年的生命力,决不是偶然的,我们在本文中所提及的其二、其三、其四及其五的内容,在世界药学理论和文化中,都是独具特色、独一无二的。它们不仅融汇了我们祖先在药学上的唯物辩证的睿智,而且形成了中药方剂必须遵循的圭臬,还具有极其丰厚的文化底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经典中药白扁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