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人善于种植葫芦,名不虚传,以种植葫芦为业的村庄就有二三十个,其中曲沃县下乌村、闻喜县阜底村、安泽县孔旺村、祁县贾令村、襄汾县上鲁村、文水县吴村等等更是远近闻名的“葫芦村”。每到五六月间葫芦挂果,每个藤上结七八个葫芦,甚是可爱。如果是要收大葫芦,那么只能留下一个葫芦,同在一条藤上的其它葫芦则要被无情的掐掉,这样确保那留下的一个能够吸收足够的营养,长成理想的大葫芦。每个号称“葫芦村”的村庄都是专业生产葫芦的基地,他们的种植方式大抵如此。所以,在葫芦专业户的辛勤劳动下,每年都会有数十万个葫芦从山西各地运往全国各地。那么,葫芦有什么用?为什么这么多地方种植?为什么山西人善于种葫芦?山西葫芦到底有什么特点?一系列问题围绕葫芦展开。
葫芦,谐音“福禄”。在山西民俗中,“福禄”的题材随处可见。挂一画,上面画两只幅蝙蝠,下面画一只鹿,看似不搭调,却是一幅隐喻“福禄”的作品。与此同理,葫芦也被寓意了“福禄”的美好愿景。晋中民俗最为讲究,在居室的正堂上方挂上葫芦,象征“天降福禄”;在书房的几案上摆放葫芦,象征“福禄双至”;在汽车上挂上葫芦的吊坠,象征“福禄随行”;手上把玩葫芦,象征“福至禄归”。不管怎样,山西人把葫芦的美好寓意歌颂到了极点。所以,这么多地方种植葫芦。
不单单是山西人,整个中国人都把“福禄”看作是人生的至高最求。葫芦的寓意刚好与之契合。葫芦的样子很多,山西人尤其喜欢“下大上小中间细”的葫芦,农民们称为“细腰葫芦”,民间也称“神仙葫芦”。我们看到民俗画中寿星的宝葫芦、太上老君的药葫芦、铁拐李的酒葫芦、林冲的酒葫芦等等都是这种样子的葫芦。虽然这类葫芦的大体样子都是这般形象,但是,若长成比例合适,造型完美的样子也绝非易事。长相好的葫芦本来就是百里挑一,而要凑成一对则更是难上就难,千里挑一。
九月是葫芦成熟的季节,喜欢葫芦的人就去种植葫芦的农户家去挑选样子中意的葫芦。往往从早挑到晚也很难挑到一对满意的,两个葫芦能够大致成对就已很完美了。其实,山西人大面积的种葫芦是本世纪以来的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只有零星的种植,没有大面积种植葫芦的村庄。我记得小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看《葫芦娃》的动画片,这部动画片使全国的儿童们认识了葫芦。《葫芦娃》刚好是八十年代初开始制作,之后几年陆续完成。葫芦的美好形象便伴随着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由于葫芦的美好寓意,又加之大量种植,现在成了市场上的一种专门的文玩商品,深受大众喜爱。
从年以后,种植葫芦的农户突然多起来了,因为有市场,所以就有产出。我们常常形容的那些“葫芦村”就是此后渐渐形成的。所以,人们又将葫芦进一步地艺术化,大量的葫芦艺术品走向市场。在葫芦上雕刻民俗图案的被称为“刻葫芦”,用烙笔在葫芦上烙出民俗图案的被称为“烙葫芦”或“画葫芦”。民间也出现了很多专门从事葫芦艺术品加工的艺人。
手工雕刻葫芦是一项非常考究的工艺,雕刻时手上的力度直接影响葫芦作品的质量,稍一用力就可能前功尽弃。手工烙画葫芦也是一项非常精深的工艺,烙笔在手上只能一次性成画,一旦开笔,不容修改,一笔烙错,意蕴尽失。所以,一件上乘的葫芦作品动辄成千上万是常事,因为艺术的价值总是让我们的想象空间不断扩大。因此,为了降低葫芦艺术品的商品成本,让更多喜欢葫芦艺术品的民众能够买得起葫芦,就有了专门用于葫芦加工的设备,工人只需将图案输入电脑,由计算机控制车床,很快就能雕刻或烙画出一件图案复杂的葫芦作品。有一次我去文水县吴村专门去雕刻葫芦的车间观看了加工的葫芦的过程,一个“满刻”的葫芦作品只需要一个多小时就能完全由“素葫芦坯子”变成“满刻葫芦精品”。
山西人对于葫芦还有另外一种用途,是把葫芦当药材。葫芦作为药材,正名是“壶卢”,《中药大辞典》上没有“葫芦”的名称,只有“壶卢”的条目。“壶卢”作为药材首载于五代时期的《日华子本草》,作者日华子的籍贯有数种说法,其中有一种说他是山西人。再往前追溯,葫芦的原始名称是“匏瓜”,古人也将葫芦制成的器具称为“匏器”。匏瓜经过数千年的不断变种,形成了多个品种,葫芦只是其中的一种。说到匏瓜,南北朝时期陶弘景著《名医别录》中就记载,匏瓜出“晋地”。晋地,就是今天的山西。在山西地方中医药的经验中,用葫芦来治疗水肿、理气、活血、止痛、止咳、祛痰的病症。而医生在处方上一般不写“葫芦”,而写“抽葫芦”或“抽巴葫芦”。年出版的《山西中草药》收载了“抽葫芦”。
来源:太原道
发布:中国经贸融媒体中心
责编:无墨